8月29至30日,学校迎回了2020年秋季学期首批返校学生。冷清许久的中南校园因为数万学子的归来而重焕生机。年初裹着厚厚棉服、拎着大包小包行李回家过年的同学们,在七个月后,一身轻装、怀揣喜悦与期盼重返校园。冬去秋回,为了这场重逢,无论是学校还是学子都已等待多时。
为重逢“配齐”安全与舒适
为了迎接学子“回家”,学校提前做足“功课”,把营造安全舒适的校园环境作为疫情“大考”的“重点题”。
当前疫情未消,从天南海北匆匆赶回的学子们在进“家门”之前都要先经历一道程序:必须提供校园卡、湖南居民健康码、身份验证信息并体温测量合格后才能进入校园。层层防控,力求把隐患隔离在外。每一个出入口都有工作人员执勤排查,确保返校师生中一旦出现体温异常者时能迅速有效进行应急隔离处理。
持续七个多月的“寒假”结束时,同学们最担心的莫过于自己的“小窝”。宿舍是不是一片狼藉、臭气熏天呢?打开宿舍门的一刻,不少人都惊讶于眼前的景象:地板干净整洁,被单上都贴好了宿管阿姨写的字条,阳台上的物品都被移到了室内……
“我们好几次都以为你们快返校了,所以做了很多次全面清扫。喷洒消毒液都是小心翼翼的,生怕沾到你们的东西上。”升华公寓15栋宿管黄阿姨说道。疫情期间,各校区、各楼栋的宿管们按时打扫楼道,依次清理房间,定期喷洒消毒液。考虑到一楼潮湿,阿姨们主动将一楼宿舍的被褥抱去晒太阳;有时接到同学们的远程求助,她们也都应要求替大家检查宿舍情况、邮寄物品。返校报到这两天,宿管叔叔阿姨们更是从早到晚守在宿舍门口,挨个为同学们测量体温并做好登记。“看到孩子们健健康康地回来我们就放心啦。”黄阿姨笑着说。
返校当日,图书馆依然是校园里最热门的“打卡点”,不少学生一收拾好宿舍便匆匆赶去图书馆还书、自习。受疫情影响,寒假前借出的书籍均已“超时”。为此,图书馆延长了借书时长,规定截止到1月10日未到期的图书,都不算过期。服务台还增添了消毒柜,以供读者对借阅图书资料进行杀菌消毒。此外,自助借阅机上、电梯里,卫生间里也都摆放有免洗消毒液。
本学期湘雅新校区、铁道校区和新校区的图书馆全面启用座位预约管理系统,开放50%座位预约,要求读者隔位就坐。除了原有的刷卡进馆,图书馆还设置了刷卡离馆,以便监测馆内人流量。
为了保障同学们能够安全健康地用餐,后勤保障部门频亮“花招”。为鼓励错峰错时就餐,食堂适当地延长了就餐时间,并在多个校区设置盒饭供应点,尽量避免学生在餐厅内扎堆用餐。此外,食堂还设有脚踏式洗手池、手部消毒器等消毒设施,为师生安全就餐提供多重保障。
归来重启中南时光
“离开它时,寒风凛冽;归来再见,已悄然临秋。”对于经历了“史上最长寒假”的同学们而言,阔别数月后与中南再次相见,心情不同于往时。
“心心念念的校园,我终于回来了。”一想到又可以回到教室里‘零延时’听老师讲课,可以在宿舍里和舍友们‘卧榻夜谈’,可以和小伙伴们沐着秋风在操场上夜跑,能源院17级本科生王嘉懿对即将重启的校园生活满怀期待。
此次返校,冶环院17级本科生严艺琪比其他同学表现得更激动些。作为一名武汉人,她亲历了新冠疫情爆发到如今局势大好的整个过程。对于她来说,开学不仅是新学期新起点,更是疫情逐渐好转的一个信号。“我们能够和其他同学们一起按时重返学校很不容易。”对于即将到来的大四生活,她充满斗志,希望能在这学期里抓紧时间、认真复习,全力备考研究生考试,争取为大学时光画上一个圆满句号。
返校后,湘雅医学院临床五年制17级本科生王羽凡最先忙的事就是搬“家”。“马上要到医院临床学习了,我得赶快打包好行李,不然书要看不完了!”面对新学期的新任务,她给自己提了更高更严的要求。“疫情期间师兄师姐们无畏逆行的表现让我很有触动。我想学得更好更扎实一些,有朝一日能与前辈们一同并肩战斗。”
对于文新院18级本科生陆珈瑷来说,此番归来,既令人兴奋,又心怀忐忑。再度见到一张张熟悉的笑脸,是陆珈瑷所期盼多时的。但是倏然而逝的半年时光,让开学即步入大三的她有些焦虑。重启校园时光,如何重新适应线下学习模式,与之前的线上课程学习作好衔接,是她首先要面对的问题。疫情期间,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课程不被虚度,不少老师采用了“题海战术”,抛出大量发散性的题目供大家课余研习。“一节课的容量好像被大幅扩充了。” 陆珈瑷表示,独立搜集资料,在课后积累拓展知识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学习习惯。“线下课堂则不同,更要求我们在一定时间内高度集中注意力接收老师高密度的知识点‘轰炸’。老师与同学们的互动交流更是线下课堂的‘灵魂’所在。这是我期盼了许久的,也是要重新调整适应的。”
携风雪去,沐骄阳来,重逢之日,再启新的学期、新的征程。“没有哪个新学期值得如此期待。想做的、该做的、没来得及做完的……早在假期里,我就已经为新学期定下了许多小目标,剩下要做的就是一一完成它们。国家已经从疫情中复苏,我们更该怀揣斗志大步迈向新的学习生活。”土木院17级本科生袁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