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中南大学赴花明楼镇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调研团队开始了在花明楼镇的实践。花明楼镇是那样朴实又低调,默默不语承载着五万人,小镇的人和它一样透着朴实和纯真。在调研启动会和交流座谈会中,工作人员的介绍认真详尽,谈及战略规划、农业科技、乡风文明、生态农业等各个方面。其中,有这么几个词被频频提起——美丽屋场、三产融合、红色旅游、乡村振兴,花明楼镇八村一社区的风貌轮廓图仿佛已经浮现在我眼前,跟随实践团队的下乡入村之旅也正式开启。
图1为实践团在花明楼镇政府参加调研启动会议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徐梓桐摄
这里是农村?这是新农村!
蓝天白云下,清风艳阳日,那些在老家乡村下浅塘逮鱼,上林子捡蘑菇的记忆好像又回来了,眼前是熟悉又陌生的“新农村”,这样的变化真是令人惊喜。脚下不再是泥泞狭窄的小路,而是宽阔平整的公路,路边不再有臭气熏天的垃圾堆,赫然立着的是色彩各异的分类垃圾桶,道路旁没有了破旧的土墙危房,变成了规整洁净的平房小楼房,绿油油的稻田一眼望去一块连着一块。
“杨林桥村这些年持续推进美丽屋场建设,现在全村有九个主题广场嘞!”带领实践团入村参观调研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肖友文主任向大家热情介绍。村头,“忠孝廉德仁义礼智信”九个大字映入眼帘,宽敞的文化广场和整洁的马路蜿蜒串联起整个杨林桥村。我很惊喜,这样富有新意的文化广场如今在农村也能见到了,村民们饭后在广场上拉闲散闷,小朋友们在广场上结伴嬉闹,清廉文明之风和忠孝仁义之气也伴着草木清香悄悄浸润着大家的心田。
图2为实践团成员拍摄的村头标语——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杨雅兰 摄
我最大的梦想就是改造家乡!
在村座谈会上有这样一位女性代表,皮肤黝黑皱眉蹙额,留着寸长的短发,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便是她,在座谈会上喊出了那一句“我最大的梦想就是改造家乡”,她的名字叫做段丽辉。座谈会上段阿姨缓缓道来自己与家乡与农业的故事,十年前,她带着打拼攒下的20万元回乡创业,一回家就选择花掉15万元修通家门前的毛公路,养猪、种水稻、栽苜蓿,带着村里人撸起袖子一起干,一步步蜕变成当地家喻户晓的农业大户。
创业“干”得火热的不止段阿姨,还有几年前返乡的大学生创业夫妻肖胜蓝和贺小贞。他们开设的直播账号好不热闹,粉丝超过6万,获赞超过16万,也吸引我看起了农产品直播。火红的辣椒,热情的讲解,满是对产品的信心和对农业发展的期待,让人看到直播新流行给农业发展的无限希望。
花明楼镇联新桥村的生态果园里一片热闹场景, “梨子熟了,我摘给你们尝尝!”不一会儿篮子里就盛满了圆滚滚的麻梨。随手擦擦就忍不住上嘴咬,脆生生的,只一口甜滋滋的汁水就淌满了口腔。茶园里一株株茶树奋力生长着,热销的“湘妃翠”生态富硒茶叶就产自这片土地,大片大片的茶叶试验地,承载着农户的希望。沸水哗啦啦倒进玻璃杯,茶叶翻滚其间,绽放出一朵朵水花儿散出阵阵清香。
农业大户、辣椒基地、生态果园、绿色茶园,他们坚持着从零到一从无到有,每一位返乡创新创业,坚持把农业做大做强的劳动人民都让人钦佩不已,也让我慢慢领悟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后的价值和意义。
图3为联新桥村果农和实践团成员一起在生态果园摘梨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赵铄摄
伟人故里展新颜
夏意盎然,活力澎湃,调研实践在忙碌中接近尾声。最后一天,我们踏进刘少奇故居,参观刘少奇纪念馆,聆听那段光辉的革命故事,登上花明楼,在刘少奇铜像广场重温入党誓词,回味入党初心,体验了一把“伟人故里红色文化之旅”的乐趣。在花明楼镇入村调研的日子里,我感受到了它的文明乡风,淳朴民风,神奇秀美,人杰地灵。刘少奇同志故里、双狮岭文化园、杨林油纸伞、非标螺丝基地……厚重的历史韵味、浓郁的文化气息、蓬勃的产业生机充溢在花明楼镇的土地上。人民更具幸福感的生活,群众更高满意度的服务,让人看到了乡村振兴的意义,内心不由得佩服基层工作者为群众的美好生活付出的巧思和辛苦,也不禁思考我们青年一代能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做出哪些努力。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乡村振兴正当时,美丽的花明楼小镇正在焕发新的光彩!(通讯员 杨雅兰)
图4为实践团成员参观后在刘少奇故里合影留念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吴照浩摄
(记者 杨雅兰 编辑 王明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