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悟文学魅力,12月11日,以“品《楚辞》雅韵,悟屈子情思”为主题的问渠课堂在毓秀楼顺利开展。本次问渠课堂主讲人为中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雨老师和中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成娟阳老师。活动由学生工作部(处)主办,人文学院承办,近两百名学生踊跃参与其中。
本次课堂以电视剧《芈月传》中吟唱少司命的片段开场,让现场的气氛瞬间活跃起来,又以“朋友圈中的屈原”的形式解释了屈原作《九歌》的缘由,随后杨雨教授向大家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宣帝曾征召老人诵读《楚辞》?”,以此问题引入对《少司命》篇章的介绍。
杨雨教授与成娟阳教授分别从不同角度的理解出发,向同学们逐段解释了《少司命》这篇文章。杨雨教授从少司命与男巫之间的爱情出发解读整篇文章,让同学们沉浸在相知而不能相守的爱情悲剧之中,而成娟阳教授则将这篇文章理解为女生之间纯粹的友谊,成娟阳教授对这篇文章的解读又带着同学们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这篇文章。杨雨教授与成娟阳教授两人的解读精彩而又独到,让同学们深深陷入了屈原的文字之美中。
介绍完《少司命》这篇文章之后,杨雨教授与成娟阳教授以“朋友圈中的屈原”这种趣味横生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不同文人眼中的屈原,其中包括王逸、刘禹锡、苏轼、朱熹等等不同文人墨客对屈原的描写。从全方位向同学们展示了屈原的形象,同时也让同学们更为深刻地领会到了屈原文字背后深切的情感,那些秋兰麋芜背后的拳拳爱国之心。
在提问环节,同学们积极举手,向老师们提出自己的困惑与理解。其中有同学问到,“屈原对于具有鄙陋之气的民间歌舞进行自己的修饰算不算一种诈骗呢”,杨雨教授笑着回答,文字本身就是一种美化,这取决于不同的人对于文字的使用,文字本身就是区分于现实的。还有同学提问,对“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这一句话是否可以有别的理解时,成娟阳教授首先肯定了他的想法,接着从想法本身的现实存在性出发回答了该学生的问题。
在两位教授的讲解下,同学们细细品味了楚辞的深邃与华美,并从中窥见屈子笔下激荡人心的情感。问渠长廊将持续发挥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育人实效,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推动文化育人工作建设。
一审:徐硕 二审:曹修禺 三审:刘新少
编辑:李美莹